广西大学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历史可追溯至1928年广西大学建校时设立的农学系。1932年,农学系在梧州正式升格为广西大学农学院,由原广西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家盘珠祁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学院历经多次迁徙:1937年迁至柳州沙塘办学,1944年因抗战局势转迁贵州榕江,1945年回迁柳州鹧鸪江,次年夏迁至桂林雁山。1952年,学院脱离广西大学独立建制,更名为广西农学院;1958年迁至南宁现址办学;1992年升格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广西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合并重组,原校属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整合组建为新的广西大学农学院,现已成为广西大学重点建设学院之一,在农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领域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166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39人,副高职称42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133人;具有博士学位130人,占专任教师97.74%。国家级人才4人,广西高层次人才8人。
学院学科齐全,现设农学系、植物保护系、园艺系、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系4个系和1个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具备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作物学、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作物学、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农业硕士,共3个领域:农艺与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农村发展),本科专业4个(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为广西一流学科,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全日制学生2527人,其中本科生1301 人,研究生1197人(含硕士1057人、博士140人),留学生 29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65人。学生在国家级、区级各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21-2024年学生获A+类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 424人次。其中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 3项、铜奖4项,自治区赛金奖17项、银奖12项;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3项,自治区赛金奖 7项、银奖3项;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治区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 1项、三等奖3项 ;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 4项、铜奖6项,自治区赛金奖21项、银奖15项、铜奖7项。始于2005年的博士团社会实践项目成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多次受到团中央和自治区的表彰,入选全国和全区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学院现有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23834 m2,有校内教学科研实习实验基地约120亩,温网室约1万平方米、扶绥亚热带农科新城基地1.61万亩;仪器设备5567台(套),总值1.41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17台(套)。拥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4个。拥有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甘蔗生物学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9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
“十四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70项,项目经费总额2.7亿元,位居学校第一。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项,其中,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福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广西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审定或登记农作物新品种27个,获得国家登记的甘蔗品种10个,通过广西审定水稻品种13个、不育系4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出版著作和教材17部,发表论文15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80篇,部分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PNAS》《The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
学院秉承“勤作崇术、格物育才”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数代农院人扎根田野、育人育才,勇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人类健康以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今天的农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跟全球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时俱进,努力向着建成学科专业布局合理、亚热带农业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
(数据统计截点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