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正文

助力我国粮食丰收,我校成果获奖

来源: 日期:2021-11-15 阅读:

广西水稻种植面积每年2700万亩,稻谷产量1000万吨,占粮食比例74%。我校长期致力于水稻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为广西粮食生产为广西人的饭碗端在广西人手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111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授予嘉奖,广西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共五个完成单位)、我校农学院刘丕庆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的项目水稻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发掘与应用”获得了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课题组成员参加水稻抗白叶枯病项目现场查定


3-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龙两优237(广西大学为第二育成单位)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的一种病害,是世界性的水稻细菌病害,也是限制我国水稻髙产稳产的重要因子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稻区,一般在沿海、沿湖、丘陵和低洼易涝地区发生较为频繁,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危害。水稻感病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颗粒无收。形成该种病害的原因主要是栽培稻品种缺乏广谱抗性基因,而野生稻蕴藏有栽培稻缺乏的优异基因,但要从野生稻资源中挖掘出优异抗病基因并在生产上成功利用,却是一项难度高、耗时长的科技挑战。

为此,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为首的科研团队首先建立了野生稻抗白叶枯病资源的“抗谱全覆盖”筛选技术,利用该技术从广西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野生稻种质RBB16,再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杂种F1花粉培养与“抗谱全覆盖”鉴定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将RBB16的抗性高保真地转入到栽培稻中,并通过多代回交和自交,培育出国内外对白叶枯病抗谱最广的栽培稻近等基因系CBB23;又集成创新了大片段DNA转化与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相结合的抗病基因分离技术体系,从CBB23中克隆了目前世界上抗谱最广、抗性最强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独家开发了Lj74等一系列与Xa23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一步创立了准确率可达100%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的育种技术体系。与此同时,为研究Xa23抗病的分子机理,项目组还从病原菌中克隆了Xa23对应的互作基因avrXa23;通过系统研究Xa23avrXa23的互作关系,揭示了Xa23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机理。项目的科研团队和全国水稻育种家合作,已育成含Xa23基因的抗白叶枯病水稻不育系36个、恢复系66个、审定新品种47个,进入区试的后备品种60个,应用范围已覆盖我国所有籼稻主产区,为解决我国水稻生产上的白叶枯病危害问题,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西大学于2003年通过合法途径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了含Xa23基因的材料CBB23和相关的分子标记,率先进行Xa23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训了学生先进的育种方法,育成了含Xa23基因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较早地组配出通过省级审定含Xa23基因的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广西的粮食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龙两优237(广西大学为第二育成单位)

农学院科研办公室供稿